田昆利是北京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他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社员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前行”转变,带领农户走品牌化发展道路,用信仰凝聚产业发展力量,拿实绩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进入夏季,在南邵镇营坊村村后的大片苹果园里,田昆利组织众多果农一起在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果树管理培训活动。大家跟着专家学习果树的夏季修剪技术,学习如何去除过密的旺条、细弱枝、病虫枝,以改善树冠内堂光照,促进花芽分化,提升果实品质。
上午带领果农在果园学习完后,下午他还抽出时间,召集合作社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果园尽头的一间平房内,又一次开展学习活动。田昆利告诉记者,这里离城区只有30余公里,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人口把种植瓜果作为主要增收方式,农民们关心的问题无非是产业链上那些事儿,大家的需求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应该发挥在哪里。
田昆利早在1997年便入了党。“那时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直到成立合作社后,什么事都需要自己操心时,才发现党员的身份可以让我找到家的感觉。”田昆利说,开展农资服务也好,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也罢,都需要党员认真领会国家政策,要主动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开办合作社的几年间,他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一些好项目、好想法。“我时常在想,要是有一股核心力量带头响应,合作社的发展势头应该会更好。”就这样,为了统一思想、规范管理,给农户们带来更好的服务,2011年12月,田昆利申请成立了昌平区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服务力和带动力。
几年来,党支部组织了百余次党员学习,既有法律法规、时事热点等知识,还安排了很多以提升科技致富本领为主的学习内容,增强农民党员的学习热情。如今,这家合作社已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前行”,往往是确定工作思路后,党员分头行动,“合”的力量迅速显现,不用多长时间,绝大多数农户便能统一思想,自治管理。
为加强果品质量,田昆利在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带领支部班子牵头组建了“田间学校”,聘请果业专家,有针对性地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讲解果树管理相关知识,提供从修剪、施肥到疏花、摘袋、打药整个环节的一条龙服务,详尽专业的讲解大大提高了农户整体技术水平,优质果率从50%提高至85%。同时,积极发挥党支部帮扶作用,整园收购销售困难户的合格果品,保护农户利益。
经过几年的探索,田昆利坚持带领农户走品牌化道路,提出“以精品销售为主,大力发展观光采摘”的总体营销思路,运用“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分级、统一定价、统一配送”的果品销售模式,大力开拓销售市场,努力提高果农收益。
此外,田昆利还勇于创新,打破了以斤为单位的传统销售观念,提出将果品包装后成箱售卖,根据不同需求定制包装类型,改革当年就实现了每箱价格翻五倍,销售收入达665万元,大幅度提高了农户收益。同时,致力拓展其它销售渠道,以礼品、果篮等形式打入婚庆市场,以奖品等形式打入各种大型公益活动,以团购等形式打入旅游、农家乐市场,进一步增加农户收入。
目前合作社已经注册了“蟒山天池”和“昆利苹果”果品商标,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合作社的成员也从103户扩展到如今的500余户,覆盖了6个镇、14个自然村。“下一步我们将创新学习形式,搭建平台让果农共享资源,进一步带动大家致富增收。”田昆利表示。
田昆利的多年努力终有所成,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北京市农民合作社先进单位”“北京市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示范实训基地”。其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北京农村发展十大杰出典型”等多项荣誉称号。
京ICP备:05005722 | 京公网安备 110114001123号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京备200916
北京昌平广播电视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