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宁宁致力于动力电池与关键材料研究,曾获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申请专利共计92项,参与撰写行业专著和行业法规的制定,先后获中关村科技创新高端领军人才、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随着新能源车的日益普及,作为车辆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面临着更高的质量要求、更大的技术挑战。在过去,电池寿命短和充电时间长都属于这个行业的短板,而快充新型锂离子电池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不仅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快充新模式”,也为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03年,吴宁宁以硕士学位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年毕业至今,她一直投身在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电池研发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六年,先后担任公司研究院电池所所长、研究院副院长及公司副总经理的职务。在此期间,她还获得了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吴宁宁从小就对科学类的东西感兴趣,她喜欢创新,善于思考,喜欢在未知的领域探索研究。进入动力电池领域后,她发现其实以往锂离子电池都是用于手机电池,且普遍存在充电时间较长的问题。对于未来的汽车电池来说,如果可以解决充电时间长的瓶颈问题,实现快速充电,那将打开电动汽车在市场上的一片新天地。于是她开始在公司搭建研发团队,对快充高功率型电动汽车电池系统进行研究。
对于汽车电池系统的研发来说,难点不仅仅是跨材料、化学、机械、电气、电力电子等多个领域的融合,还有根据车辆需求转化成化学产品的开发指标,以及开发出高效低成本的制造技术来确保每块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做一些破坏性和短路性实验的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电池冒烟甚至着火的危险,吴宁宁就曾有过头发被烧焦的经历,但她一直坚持把祖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做大做强的梦想,面对危险、困难她毫不退缩。她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技术攻关和创新研究,终于在国内首次推出快充型锂离子电池系统,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她响应国家“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倡导,参与研发第一批北京奥运纯电动车用电池,为55辆纯电动大巴车供能,验证了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可行性,并且在整个奥运场馆内实现了零排放和零故障,而这也是纯电动车在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的示范运行。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上,锂离子电池大批量应用的可靠性被再次验证,同时也为国家制定新能源汽车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石。2018年,由吴宁宁主持研发,使用寿命上万次的钛酸锂电池在国内首次推出,在复兴号上经过实车验证,目前在双源无轨电车、高寒动车上已得到广泛应用,未来将逐渐改变高铁依赖国外进口储能电池的局面,谱写动力电池中国自主创造的新华章。
作为2022年冬奥会专家组成员,和全球(国)气候电池技术课题负责人,吴宁宁率领团队正在对动力电池耐严寒使用这一瓶颈展开攻关,对超低温应用新型电池技术进行研究,探索锂离子电池快速自加热技术以及锂离子电池超低温环境可靠性。尽管身为高级技术人员的她已屡获荣誉,但她每年冬天仍然冒着严寒和“战友们”并肩在零下40℃的内蒙古海拉尔奋战半个月,无数次在极寒条件下进行电池试验。该技术的攻关将会给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带来一次革命,同时也为实现国家战略需求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接下来,吴宁宁和她的团队还将在电池续航里程更长、更安全、更便捷、电池能源系统方向探索研发新技术,助力国家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继续前行,用自己的青春谱写新华章,也为国家贡献一份科技工作者应尽的力量。
京ICP备:05005722 | 京公网安备 110114001123号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京备200916
北京昌平广播电视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