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新冠肺炎康复者在就业市场上遭遇歧视的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对此,继国务院、最高法相继发声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联合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坚决禁止针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就业歧视。
歧视从何而来?无非是出于担忧与避险心理。不少企业认为,“阳过”就是“高风险”,一旦“复阳”,接下来就是连锁反应,必然会给经营造成巨大损失。为将风险降到最低,干脆一禁了之。但问题在于,这不过是自己的强行关联,从科学研究和临床经验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后,体内已产生相应抗体,目前还没观察到“复阳”造成传播的案例。换句话说,新冠康复者和正常人无异,过度反应、强行设置就业障碍,实属自行“加码”,也侵犯了平等就业权。
就业是民生大事,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是经济“晴雨表”,也是社会“稳定器”。眼下,随着疫情形势向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恢复,就业市场整体预期趋稳。不时出现的针对新冠康复者的歧视,不仅会对这一群体造成二次伤害,客观上也不利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针对乱象,或加强行政处罚,或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相关部门接连出手正当其时。不过从现实来看,除了事后惩处,信息保护等源头治理同样重要。本次,人力资源部、国家卫健委就明确要求,规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查询,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非法查询相关检测结果。与之同时,健康码信息显示方面也随之改变,目前一些省份的健康码已只能查询到用户近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核酸检测结果。这种技术性保护,无疑能从源头上掐断歧视新冠阳性康复者的信息来源,或有事半功倍之效。
隔离病毒不隔离人心。让新冠阳性康复者自如就业,不歧视、不设障,多帮助、多包容,事关法治,也关乎文明。
京ICP备:05005722 | 京公网安备 110114001123号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京备200916
北京市昌平区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