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是昌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真抓实干、砥砺前行,统筹推进“治乱、治痛、建城、保生态、带队伍”,圆满完成区五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在建设用地净减8平方公里、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7%和36%的情况下,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突破千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4%,跨入百亿元行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迈上5万元台阶,与全市一道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坚持服务首都发展,城市功能品质全面优化
●编制实施昌平分区规划,形成32个街区控规、4个镇域规划、215个村庄规划和6个专项规划成果
●划定“三线三区”,清理腾退滞留户563宗,实现24个地块入市交易
●整改超标大棚6310栋,同步建立“村地区管”机制
●累计拆除违法建设2800万平方米、腾退土地4157公顷,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75个,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25家,46个工业大院全部清退
●完成留白增绿990公顷,实施“五微”提升项目562个,织补便民商业网点355个
坚持创新发展,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两谷一园”创新格局加速成型,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枢纽型主平台作用日益突显
●生命谷昌平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新冠中和抗体药物、检测试剂等多种抗疫产品迅速投用,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长17.8%
●能源谷承担智能电网、大飞机等一批国家重大专项,能源产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
●沙河高教园成立园区理事会,6所高校新校区全部开学
●组建协同创新平台23个,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成投用,国内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主体结构封顶
●五年来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3661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7%的较高水平,获评国家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96项
●小米科技、北新建材等项目签约落地,诺华创新药流通中心、国网智芯半导体公司等项目建成投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2%
●三一、福田康明斯成为北京仅有的两家全球“灯塔工厂”,上市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实现翻番
坚持协调发展,城乡区域格局更趋均衡
●接续实施两轮回天行动计划,林萃路、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等68个项目建成投用,定泗路、人大附中昌平学校二期等138个项目开工建设
●成功打造“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品牌
●全区道路总里程增至2470公里,主干路网体系更加完善,7座输变电工程建成送电,阿苏卫循环经济产业园投入使用,5G网络基本实现室外连续覆盖
●京张高铁、京礼高速昌平段建成通车,沿线大尺度绿色景观廊道同步打通
●完成“北四村”拆迁腾退,棚改项目累计签约2417户,改造老旧小区楼房253栋
●完成157个村美丽乡村建设,低收入农户全部“脱低”。助力5个受援地区全部脱贫摘帽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淘汰老旧机动车5.2万辆,186个村煤改清洁能源全部完成,PM2.5浓度降至31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建成投用再生水厂4座,铺设污水管网295公里,解决了278个村污水处理问题,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污水处理率达到96%,平原区地下水位上升5.7米
●提前超额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任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5.7万亩,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提高到48.3%和67.2%
●保护修复湿地面积3.3万亩,吸引白尾海雕等300余种鸟类栖息
●全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温榆河未来智谷建成开园,42公里绿道慢行系统全线贯通,新增郊野公园16个,织补口袋公园、小微绿地37处
坚持开放发展,内生动力活力有效激发
●生命科学园及周边纳入北京自贸试验区,63项创新政策惠及企业,全国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试点(DCT)成功落地
●引入了新生巢、飞镖国际、赛默飞等135个国际化、专业化项目,自贸组团新增市场主体2468家,全区实际利用外资较上一个五年实现翻番
●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精简51%,调整取消各类证明311项,累计减免税费超过683亿元
●落实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任务,90%的区级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形成拿地即开工的“小米模式”,兑现重点企业“服务包”474个,市场主体较五年前净增1.8万户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有企业利润、国有资本收缴收益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3.8倍、3.3倍
●成功举办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全国医疗器械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国际友城增加到13个
坚持共享发展,“七有”“五性”水平稳步提高
●三级医院增至13家,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98.2%
●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等16所“名校名园”建成开学,新增幼儿园和中小学学位2.4万个
●组建11个学区和4个教育集团,学前教育普惠率提高到90%
●狠抓“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累计办结群众诉求80万件,326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连续五年获评全市充分就业区,新增城乡劳动力就业13.5万人
●筹集建设政策性住房2.3万套,2.2万名动迁群众住进新房
●新建养老照料中心10家、养老服务驿站86家
●军政军民关系实现新的发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五年来,昌平区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狠抓中央、市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氛围日益浓厚。
落实区级机构改革任务,组建优化政府工作部门33个,完成回龙观地区行政区划调整。五年来,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63件、政协委员提案765件,安排2.3亿元专项资金解决了一批代表委员关心的重点民生问题。完成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任务,“七五”普法圆满收官,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推行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统筹督查增效和基层减负,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今后五年工作目标和发展思路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北京正在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朝着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今后五年,是昌平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机遇期。昌平区将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紧紧抓住未来科学城建设、平原新城建设、回天地区专项治理和沙河高教园校城融合“四大机遇”,积极应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两大挑战”,努力把昌平建设成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
发展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
昌平国家实验室建成投用,未来科学城创新能级显著增强,“两区”开放发展的主引擎作用全面显现,形成先进能源、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经济运行更加稳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
城市功能布局得到新优化
昌平分区规划深入实施,新城规划建设、功能疏解承接、城市有机更新取得重大成果,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67.3平方公里以内,人口功能布局更加优化。干线路网实现率提高到70%以上,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
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率先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8%以上。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5%以上。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城乡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取得重大成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率100%,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三条文化带”昌平段保护发展取得重要成果,文旅融合持续深入,旅游业年收入超过175亿元。
促进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保持在1.75左右。“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总指数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推动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
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回天地区城市治理和优化提升取得显著成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持续增强,城乡基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法治昌平建设纵深推进。韧性城市、平安昌平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强创新调结构
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未来科学城建设发展,做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枢纽型主平台,带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抓改革促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攻坚,高标准建设“两区”,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筑载体优功能
立足平原新城定位,释放空间发展潜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发展水平。
★精治理促均衡
以回天地区专项治理为抓手,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大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力度,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保生态重人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区域生态本底和首都生态屏障,同步抓好文脉梳理传承、文物保护利用等工作,推动文化、旅游与生态交融互促,营造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环境。
★惠民生共富裕
坚持人民至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办好群众身边的事,不断增强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防风险保安全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把安全发展贯彻到区域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切实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京ICP备:05005722 | 京公网安备 110114001123号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京备200916
北京昌平广播电视中心版权所有